国家卫健委公告显示,自9月20日起,猴痘被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此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月8日发布的检测数据表明,中国内地8月新增报告501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首次报告5例女性感染者。有专家表示,未来女性感染者数量可能会增加,甚至可能出现家庭内传播。
未来,家庭传播会成为猴痘传播的主要方式吗?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对遏制其传播有什么重要意义?科技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传播范围扩大,将由“高危人群”扩散至普通人群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副主任、主任医师姜天俊博士介绍,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因1958年首先在野生食蟹猴中被发现而命名。1970年,刚果一名9月龄男童成为首例人感染猴痘病例。此后猴痘在中非和西非国家流行。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以来,我国多个省份先后报告多例猴痘病例。
“2021年以前猴痘疫情主要在中非和西非地区流行,人际传播链较短。但自2022年5月以来,多国暴发猴痘疫情,大部分病例为青壮年男性。”姜天俊说,女性感染者的出现,意味着猴痘的传播范围确实扩大了,从主要的“高危人群”间局部传播模式,逐渐扩散到向家庭和普通人群传播的模式。
“虽然只是少数案例,但这种趋势很值得警惕。”姜天俊认为,目前来看,男女感染的几率有很大差别。2022年,美国疾控中心对早期1195例猴痘病例进行了总结,发现98.7%的病例为男性。
“目前来看,包括性行为在内的密切接触是猴痘传播的主要途径,家庭成员间的一般接触导致的感染风险较低。”姜天俊认为,当前,我国把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能够让猴痘防控有法可依,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人群,了解其传播范围和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综合干预,从而有效防止疫情的扩散。
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避免传播人群扩大化
姜天俊认为,针对当前的猴痘传播态势,应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普通大众了解预防猴痘感染的相关知识,最大限度避免猴痘传播人群的扩大化。
对此,江西省儿童医院主任医师林敏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林敏说,猴痘虽然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的症状会自行消失,但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仍然存在重症和死亡风险。
在2022年以来全球多国暴发的猴痘疫情中,非地方性流行区病例的病死率约为0.1%。“这个比例虽然小,但如果感染人群基数扩大的话,死亡人数将急剧上升。”林敏认为,公众目前迫切需要了解的是,猴痘的传播途径并不仅仅局限于性传播方式。密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感染者的呼吸道飞沫也可能造成猴痘的传播,甚至被感染的母亲也有可能通过垂直传播感染胎儿。另外,食用未经煮熟的感染动物的肉、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或血液等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也可能引起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
林敏介绍,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均属于正痘病毒属,因此,天花疫苗对猴痘有一定的交叉保护,但非终身免疫,接种天花疫苗超过10年以上者和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普遍易感。而在中非和西非国家的感染数据显示,儿童也是猴痘的易感人群。
“面对猴痘病毒,公众也不必恐慌,做好个人防护,杜绝不洁性接触,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猴痘的传播。”林敏说,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以及紫外线都可有效灭活该病毒。(科技日报记者 罗朝淑) 【编辑:张燕玲】
9月,周杰伦、张韶涵等歌手演唱会“扎堆”举办,让乐迷大饱耳福。据媒体报道,一些用户在演唱会现场,其手机镜头因被激光灯照射而受损。
那么,激光灯为什么会对手机镜头造成损坏?还有哪些强光源会损害手机镜头?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激光能量密度非常高
光是由一个或多个光子汇聚而成的,光子在进入人眼后会打在视网膜上,而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会向大脑发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人因此可以看到大千世界。
“手机拍照的成像原理与眼睛非常类似。”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方少波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光子通过镜头进入手机,手机内的图像传感器再将光子转变为可视图像。
方少波介绍,手机中的图像传感器一般由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或电荷耦合器件(CCD)等光电传感器构成。
“当光照射到图像传感器上,每个光敏元件会感受到光的强度,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经过一系列的信号处理,将其转化为数字图像。”方少波说,不过,此时得到的数字图像噪声大、亮度低,手机中的图像信号处理器会对数字图像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优化,包括调整亮度、对比度、锐化等,最后将处理后的图像呈现在用户屏幕上。
“激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准直性,如果利用透镜将激光汇聚在一个小点上,该点的能量密度会非常高。当激光直接照射在手机镜头上,短时内可能导致热量汇集,进而使镜头内的光学元件(棱镜、透镜等)膨胀或变形,影响成像质量,也可能会损坏手机内的图像传感器。”方少波解释道,“传感器被破坏后,可能会出现一个坏点或亮点,也可能会出现一条坏线或者亮线。”
避免激光直射是上策
除了激光,我们也要警惕以下这些光对手机的影响。
“强烈的日光、高功率的聚光灯等也可能会破坏手机镜头。”方少波表示,用手机直接对太阳进行拍摄,尤其是在高温下,日光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辐射可能会影响手机镜头的涂层和光学元件。强烈的日光还会损坏传感器。
为了保护手机镜头不被这些光损坏,方少波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保持安全距离,注意拍摄角度。不要用手机近距离、正对激光束拍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激光对镜头的危害。二是在手机镜头上安装滤光镜。滤光镜可以阻挡一部分激光,但要注意选择与手机型号适配的产品。三是巧用光线感应器。有些手机配备了光线感应器,感应器识别到强光后,会自动关闭或者调整相机的曝光设置,以防止镜头受损。”他说,虽然后两种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镜头,但实际防护效果可能因手机型号不同而出现差异,因此避免激光直射到手机镜头是最稳妥的选择。(科技日报记者 何沛苁) 【编辑:田博群】